1953年毛主席想让陈赓去军委,陈赓大笑:请主席先给哈军工留笔墨
引言:1953年初秋,毛主席调任陈赓去中央军委,陈赓果断拒绝,反而大笑说:请主席先给哈军工留笔墨。主席当时沉吟了一下,没再催促陈赓,而是指着陈赓笑道:都说你陈赓是个不吃亏的主,没想到今天把便宜占到我这里来了!这句话逗得主席身后的周总理也哈哈大笑。只见毛主席将纸张铺开,不一会儿写下几个苍劲有力的大字,周总理以及陈赓在旁边看得连连赞叹……中南海丰泽园的小套间内,一时间布满了欢声笑语。就这样,陈赓调任军委一事被暂时揭过了。那么,陈赓为何拒绝毛主席的调任,又为何先让主席献出笔墨? 中南海里的密议1952年6月里的一天,朝鲜战场上弥漫着炮火灼烧后的尸臭,身在不远处指挥室里的陈赓刚打完电话,狠狠地将电话摔在会议桌上。不一会儿,三兵团副参谋长李懋之走进来,两个人就刚刚在电话里说的武器落后的问题愁眉不展。原来,志愿军在战场上发展到用手榴弹与美国人的榴弹炮对抗,用燃烧弹去攻击坦克,最令陈赓头疼的,是我军之前使用的坦克、飞机和火箭炮都是苏联生产的,数量本来不多,会维修的人员也越来越少,因为前期被打坏不少,导致战备打击也跟不上。这时的陈赓深刻意识到一个问题,发展我们自己国家的武器,快速促进我国军事现代化,才是国防力量的重中之重。 正当陈赓在指挥室里绞尽脑汁想办法,中南海这边也收到了新的战事消息,周恩来总理亲自给陈赓打电话,让他安排好战场上的事,回北京做一次详细的述职。陈赓虽然舍不得离开,但他深知周恩来肯定是从大局着想,要就形势作更全面的战略筹谋,所以陈赓一回到北京,连一口热水都顾不上喝,直接赶到中南海丰泽园的四合院里去找总理。当陈赓拖着病腿与周总理寒暄的时候才知道,毛主席正在院子里的另一间套间午睡,毛主席被陈赓的大嗓门吵醒后,很快走了出来。三个人在正屋的三只绿平绒沙发上坐下,毛主席指示陈赓继续讲朝鲜战场上的情况,陈赓就将武器装备的苦恼一股脑说了个痛快。 谁知主席和周总理笑了笑,转移了话题,周总理说:你是黄埔一期的学生,还有在红军步兵学校和红军干部团待过,这些建军以来的优势力量你都了解,也最有经验,要不这样,由你牵头,咱们筹备建一所军事学院吧?陈赓一听当然拍腿赞成,但随后又皱着眉头说:不行,总理,我就是个打仗的,是戎马出身,我可不懂教书这一行啊?毛主席笑笑说:要说你不懂,我们谁还能懂?前几年斯大林就向我提议说,我们国家应该建一所集海陆空三军一体的军事学院,你看,你有军事经验,还有苏联专家的帮助,先把队伍拉起来,咱们当年的红军不就是白手起家的嘛! 看陈赓还有些犹豫,主席又补充说:需要帮忙的时候,尽管找恩来,找我,我们都是你的靠山。这一句话把三个人都逗乐了,有了毛主席这句话,就等于有了最高指示,陈赓这才放下心来。三个人在确定筹备建设军事学院的基础步骤后,周总理又提出一个建议,为了保密,将来在对外发布建设公告的时候,要将“军事工程技术学院”名字中的“技术”两个字抹去,这样一来,间谍就会以为我国只是要建一所普通的用于挖工事的学院。 陈赓大将的风度陈赓高高兴兴接下了这个秘密任务,但筹建学院并让项目顺利运行的过程其实充满了各种困难,如果说前期从选址到开工遇到困难还有主席和总理等人帮忙开道,那么后期基本就得靠自己这个院长协调。从陈赓在1952年带着苏联专家到上海、南京、大连等地考察后将学院地址定在哈尔滨,到1953年9月开学以前解决老干部与老教员之间的冲突,他本人可以说是操碎了心,却也充分体现出什么叫大将风度。 在筹建学院的过程中,陈赓做的两件事受到过主席的特别赞赏。一是在拨给学院建设的2千万项目资金启动后,陈赓亲自确定教学区、阅览区、院办公大楼和职工宿舍区等建设地址后,依据路线图设定出一个叫“两老办院”的基本办学战略。这里的说的“两老“,一个是指老教授,一个是指老干部,也就是说,陈赓准备一方面聘请专家教授做科研工作和教学工作,另一方面聘请老干部来做思想政治、军事训练、行政以及后勤保障等工作。教学和研究人员首先要出类拔萃,文武兼备,经验和学识第一,才能保证这座将来包括水陆空在内的兵种齐全、武器先进的军事工程技术学院培育出来的人才是首屈一指的。 为从各部门挖来这些高级人才,陈赓曾费尽心思,当时位于北京地安门恭俭胡同59号院的筹委会里,包括从战场上回来报告临时被陈赓留住当助手的李懋之在内,十几个人常常吵个不停。基本会出现以下两类对话:“难怪会碰钉子,把你那兵痞子的脾气改一改,对老教授委婉一点。”“人家机关单位一听是要挖人,还要装备去研究,直接就把我撵出来了,我什么时候受过这个气!”陈赓每次只有一句话:“要把架子放下来,从国家的利益出发,只要他们放行,让我做小弟都行,只有真诚才能打动这些人!”一群人费尽九牛二虎之力,直到终于将包括武器专家、弹道专家等在内的学者请来就职,也说服各大军区的领导同意让他们久经沙场的老干部带着军区的新式装备来走马上任以后,陈赓才向主席报告成绩,这自然得到了主席的赞赏和肯定。 但接下来,陈赓要面对的第二个问题才是重中之重,即如何让“兵与秀才”相互合作。当时,学院内有一部分老干部是陈赓的手下,他们在进入学院不久后,就对“两老办院”的战略方针提出质疑,比如“凭什么我们在战场上拼死拼活好多年,才被封为中校、上校,而这些人连枪炮都没摸过,刚来几天就成中校、上校了?我们不服气。”还有一些人是替陈赓鸣不平:“您作为院长,本来腿上就有战场上带回来的毛病,却自己住在旧平房里头,叫那些不知道谦让的教授住新楼房里,这不是欺负人吗?”听过几次这样的言论后,陈赓专门针对老干部们召开一个学习会议,在会上他让大家踊跃提出问题,并一一答疑:你们不要不服气人家教授一来就成了中校、上校,来,你们给我设计一个“风洞”实验室试试?给我拿新式弹头设计图成功模拟它的弹道实验、再把成本一分不差地算出来试试? 老干部们大部分都沉默了。你们凭本事吃饭,人家也是凭本事吃饭,是,咱们会打仗,认为自己是八角帽,上过井冈山,那人家会造武器,会翻译密文,还是四角帽(博士),去过旧金山呢!还有,是因为这些学者大部分没我们当兵的身体好,所以才把楼房让给他们,这叫咱当兵的有风度!这一句话说完,许多人都笑了。看大家都不再提出新问题,陈赓又语重心长地总结道:要搞好国家建设不能光靠长征两万五,还要感谢他们的十年寒窗苦!咱们在战场杀敌,他们在技术界制敌,缺了哪一方都不行啊!对于老教授这边,虽然他们不怎么反映问题,但大部分都是因为藏在了心里。陈赓为了让大家放心,很多时候采用围坐谈心的方式,他知道这些人在担心什么:当时形势逐渐紧张,老教授们越来越不敢说话,害怕自己哪天被扣上了帽子。 怕大家有革命思想包袱,陈赓就跟老教授们讲自己的故事,他说:我家以前就是大地主,还有,我在大革命时期还当过蒋介石的侍卫参谋,救过他的命,只是那个时候为了革命胜利,要是换成现在,我早把他扔路边了!所以,大家不用担心出身的问题,还有早期有过其他立场的问题,只要每个人现在走的路线是正确的,咱就没有放不下的出身,没有扔不掉的思想包袱。就这样,在陈赓的谆谆诱导下,学院里的“两老”们越来越紧密地团结在一起,也因此,毛主席和周总理对陈赓一年来的筹备工作能顺利完成非常满意,到1953年9月哈军工开学之际,主席不仅口头赞赏,而且亲自打电话让陈赓去一趟,表示有事要与他商议。 主席的风趣与深意1953年初秋,同一年前一样,陈赓再次去见了毛主席和周总理,当他详细汇报过哈尔滨军事工程技术学院的筹备工作后,主席和总理表示对他一年来的工作成绩十分满意,同时再次叮嘱陈赓部分必须保密的事项,陈赓一一记下。聊了一会儿天之后,突然,主席话锋一转,问陈赓道:我有意想让你回去军委工作,我和恩来商讨了一下,那里是不是更适合你?陈赓微微一愣,明白了过来,主席这是关心他的思想近况,询问他是否还想继续统领战事,以及还有没有相关的想法要提出,只见陈赓眼珠一转,说话突然调皮起来:主席啊,我陈赓要是现在就走了,那帮干部和教授们一定合起来骂我,因为我还没给学院想好校训和校规呢。这样吧主席,这件事先放一放,正好,我想代表学院,请求主席为我们写一下校名和校训。 毛主席会心一笑道:你陈赓还真是从来不做亏本生意,绕过了我的问题不说,还要从我这里带走一副字。说完这句话之后,主席欣慰地拍了一下陈赓的肩膀,之后沉吟一会儿,提起毛笔说道,这样吧,我不写校训,校训留着你自己去琢磨吧,要是后边有不确定的时候,我倒是可以帮你作修改。就这样,一段上下级之间的风趣试探以主席磨墨提笔写下一幅大字结束,陈赓去军委这件事也就暂时揭过了。那之后,陈赓带着主席的题字回到哈军工,有了主席的交待,陈赓与老教授们一起商议校训的确定,他们最终确定的校训中有一条一直沿用到今天,那便是以毛主席的《训词》为基础提出的“善之本在教,教之本在师”的哈工军治校理念。 尾声:哈军工从1953年9月正式开学后,历时半个多世纪走到今天,多年来为我国的国防事业培育出一代又一代成绩优秀的军工人才,这些人才分布在祖国的不同岗位,成为守护国防的中坚力量,这一切都离不开以陈赓为首的所有革命前辈的艰苦付出和共同努力。需要提及的是,1953年拒绝主席提议再回军委的陈赓,在1955年的金秋时节,接受了毛主席的亲自授勋,被授予以“大将军”衔位。但由于要一直保密的关系,实际是哈军工第一任院长兼政治委员的陈赓大将,直到因病在1961年的春天逝世以后,当时的大部分人民都不知道他为哈军工做出的实际贡献。历史会铭记革命前辈们的无私付出,愿千万学子能为中华之崛起而奋斗!到这里,今天的文章已结束,大家有什么想说的,咱们评论区见。 举报/反馈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